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都与青壮年有很大差异。尤其是老年人往往一人多病,用药种类较多,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亦随之增加。因此,老年人若长期用药10种以上,应找有经验的全科医生做全面评估,以更精准用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近日,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陶国枢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求新、求洋、求多”误区
陶国枢表示,老年人用药普遍存在求新、求洋、求多的误区。事实上,很多新药是在老药成分不变的基础上换了新名称;而由于各种族体质的差异,“洋药”不见得适合国人。例如,白种人服用如普奈洛尔(心得安)的治疗剂量与黄种人相差10倍以上,我国公民服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另外,老年人用药的品种越多,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很多老年人每天用药6至10种,甚至达到20至30种。一般而言,用药5种以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至20%,用药5至10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至60%,用药10种至15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至80%,用药15种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至100%。显然,用药不是越多越好。
每日用药遵循四原则
陶国枢指出,老年人每天用药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应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用药,对可用可不用、有重复和干扰作用、易产生相互不良作用、疗程太长、已产生耐药及毒副作用、易产生依赖性的药物,该停就停、该减则减。
二是对滥用“三素一汤”,即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应引以为戒。我国每年用掉静脉输液约110亿瓶(袋),平均每人8瓶(袋),远高于国际上平均每人每年2至3瓶(袋)的水平。老年人滥用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以及未经论证保健品的现象也相当严重,应引起高度关注。
三是应掌握好最佳用药剂量。从最小剂量开始,一般先用成人剂量的1/5,然后依据病情变化加量或减量。有条件的老年人应在药物基因检测指导下精准用药,逐渐由“按说明书用药”模式转变为“个体化量体裁衣”模式。
四是走出“长期服用中药有益无害”认识误区。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7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全国各地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事件142.9万件,其中中成药9.41万件,占6.6%。
“时间治疗学”新概念
陶国枢表示,中老年人应遵循“时间治疗学”的新概念,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按照生理、病理、药理节律合理用药,按照吸收、作用的最佳时间用药。例如,洋地黄、胰岛素在4至6时用药最佳;皮质激素在6至8时用药最佳;抗高血压药在峰前用药最佳;抗生素、抗肿瘤、铁剂、氯化钾、阿司匹林等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在饭后服用最佳。
老年病60%以上属于心身疾病,约有1/3的疾病通过自我调适可以痊愈。例如,老年人出现失眠、肌肉酸痛等症状,可在12至60小时自愈。有些病跟生气有关,如心血管病、癌症、抑郁症等,故调整心情可以起到药物不能替代的作用。还有些病是吃出来的,如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等,应多吃低盐、低胆固醇、低糖、低油、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有些病是懒出来的,适当的体力和脑力运动可防控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用药应秉持安全、有效、经济、精准、适当五要素。”陶国枢教授表示,安全是合理用药的前提,有效是合理用药的目的,不要只追求短期单一指标达标。精准、适当是合理用药的基本要求,包含选药精准、剂量精准、时间适当、途径适当、患者适当、价位适当、达标适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