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老年人患病后如何做心理疏导?
老年人患病后如何做心理疏导?

  中年以后,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身体器官功能减退,健康风险逐渐蓄积,患病率增加。

  老年人在诊断出疾病之后,特别是初次患病、慢性病、重病时,除了身体上出现不适,心理上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心理状况影响治疗效果、家庭关系、自我幸福感,了解老年人患病后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走出不良的心理反应,提高病后生活质量。

  一般人患病后主要的心理反应包括焦虑和恐惧、依赖性增强、自尊心增强、猜疑心加重、主观感觉异常、情绪易激动、罪恶感、心理性休克等。

  老年人由于其身心特殊性,患病后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有如下几种:

 

初次诊断时,老人常会否认疾病

  既往一直体健,偶然查出某种疾病,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不愿承认患病的事实,怀疑诊断结果,认为医护人员的治疗小题大做,高估自己的行动能力,不肯主动求治。张大爷在脑梗急诊入院前一天,还在公园遛弯、谈笑风生,忽然偏瘫导致肢体不受控制,确实很难接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在治疗中偶尔不适也忍一忍就过去了。

  作为照护者,要给老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的解释,包括寻找可能的患病原因、如何配合治疗、康复方法等。

 

其次,是自尊心增强

  部分老年人患病之后,内心会变得敏感而脆弱,常怀疑因为疾病使得自己社会地位下降、被别人忽视和轻视,不愿承认自己变老。有的老人患病后,会好挑剔、耍脾气,也许这只是内心对子女关注和重视的诉求。

  作为照护者,不必要时少提疾病,多倾听老人谈过去的经历,多询问老人关于家庭小决策的意见,增强老人的存在感和获得感。支持和鼓励老人发展爱好和社交活动,维持生活的多彩。

 

再者,老人患病后往往感到恐惧和焦虑

  一方面,老人患病后很容易联想到生死问题,同时内心期望治疗能很快起作用,一旦疗效没有预期的明显,或感受到其他的不适就疑心病情加重。另一方面,老人会为疾病对子女的负担而焦虑,甚至自责。这种恐惧、焦虑的心理会导致夜不能寐、心情低落,不利于对治疗的配合,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

作为照护者,要积极与老人沟通,增加老人对疾病的认识,同时可鼓励老人与积极乐观的病友交流,增强恢复健康状态的信心。同时与老人一起分析让其内心焦虑的原因,告知疾病不是过错,帮助老人解除精神负担, 主动关心他们, 不嫌弃,不厌烦,不在老人面前流露任何不良情绪,使老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此外,老人患病时更容易有孤独感

  囿于疾病或被迫卧床,他们失去与他人交流和外出的机会,子女们忙于工作难以整日为伴,无人陪伴就会感到心情郁闷, 情绪处于低潮, 甚至多愁善感, 独自流泪。

 

  基于此,在老人需要照顾时最好亲自陪伴,或寻求陪护人员的帮助,以满足老人生活自理需求;同时鼓励老人坚持自己的爱好,或帮助探索新技术发展下的娱乐形式,以找回自我的生活方式,减少依赖心理。

  每个人患病后的心理行为受疾病严重程度、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医护团队等的影响,在老年人患病后,除了治疗躯体疾病外,心理护理也应得到重视,尽可能早发现可能的不良心理反应。

  小康认为,生活更像一种主观感觉,当你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它时,生活也就充满了阳光。

  患不患病,你都是你,我们还是一样爱你!